八十余载迷雾散尽, 一份标着“秘”字的日伪档案从历史深处浮现,终于为我们准确揭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殉国的确切时刻与地点。
2025年8月27日,黑龙江省档案馆向新华社记者独家披露了一份珍贵的日伪时期档案,终于确认了,杨靖宇将军牺牲于 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县城西南5千米标高四九〇附近。
这份题为 《绥阳国境警察队本队关于杨靖宇被射杀的通报》的档案,形成于1940年3月16日,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却留给我们一个悬念: 这份敌人用来炫耀“战果”的记录,将向我们展现怎样的英雄最后时刻?
隐秘档案揭谜底,半世纪悬案终得解
黑龙江省档案馆宣传教育文化处一级主任科员赵倩负责翻译了这份档案,她指出,这份标“秘”的内部通报是日伪军警用来炫耀所谓“战果”的。 档案暴露了日军残暴侵略的本性,同时也印证了杨靖宇将军在东北抗联和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展开剩余86%档案记载,1940年2月23日15时左右, 濛江县保安村4名村民向伪濛江县城警署告密:“一名匪贼强行索要粮食”。根据告密人描述的相貌和衣着,日伪军警判断此人极可能就是杨靖宇。
15名日伪军警于15时30分到达保安村,由告密人带路赶到现场。 一小时后,日伪军警在濛江县南方标高七〇三(高程703米)西方高地,发现了杨靖宇将军并追击至三道濛江河。
“16时30分,在濛江县城西南5千米标高四九〇附近”,杨靖宇将军英勇就义。档案明确记载:“尸体在数名杨靖宇部下见证下,经实地验证后,确认无误为杨靖宇。”
这份档案的发现过程本身就充满曲折——2025年初,黑龙江省档案馆在整理库存日伪时期档案时,发现了一批标有“极秘”字样的文件。 经过数月的整理、修复和研究,专家们才确认了这份档案的历史价值。
档案保存状况令人担忧, 纸张已经泛黄发脆,部分字迹模糊不清。档案馆动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才使这份珍贵史料重见天日。
英雄最后时刻,随身物品诉说着铮铮铁骨
这份日伪档案 不仅详细记录了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间地点,还详细记载了他就义时随身携带的物品。这些物品清单令人动容,也默默诉说着将军最后的艰苦斗争。
档案记载,杨靖宇将军身边带有: 毛瑟手枪1把(子弹160发)、柯尔特手枪2把(子弹共70发)、现金6660圆、笔记本和表——这些物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东北烈士纪念馆编辑研究部主任贠占军介绍了1940年伪满洲国圆大致的购买力—— “100斤猪肉价格是35圆,6660圆能买很多东西。他至死不肯舍弃宝贵的武器和经费,显示出他准备长期斗争的坚强意志。”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可能记录着什么重要信息?手表又是否在记录着英雄最后的时刻?这些细节无不令人动容。
专家们对档案中记载的物品清单进行了深入分析。 两把柯尔特手枪表明将军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必须配备备用武器。160发毛瑟手枪子弹和70发柯尔特手枪子弹,说明 他即便在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那6660圆现金更是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在 当时的条件下,这笔巨款足以让将军隐姓埋名地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却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
杨靖宇将军生命最后阶段的艰难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1940年初的濛江县,正值严冬,气温经常低于零下30摄氏度。将军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仍然坚持与敌人周旋。
据日伪档案记载,当敌人发现杨靖宇将军时, 他已经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状态。甚至于 只能吃草根树皮和棉絮——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后从他腹中发现的。但是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战斗力,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周旋。
当地老人回忆,那个冬天特别寒冷,雪下得比往年都要大。 山林中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不要说粮食,就连最基本的保暖都难以保证。许多抗联战士不是因为战斗牺牲,而是 被严寒和饥饿夺去了生命。
在这样的环境下,杨靖宇将军仍然坚持了数月之久。他的这种顽强毅力,连当时的敌人都不得不表示敬佩。档案中甚至记载了日军指挥官的一段话: “杨靖宇是个真正的军人,他的顽强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将军的最后时刻充满了悲壮色彩,据档案记载, 他是在与敌人的交火中英勇牺牲的,至死都没有放弃抵抗。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东北抗联历史上最动人的篇章。
历史见证永不灭,英魂长存照千秋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 濛江县在1946年改名为靖宇县,以此永久纪念这位抗日英雄。以英雄的名字命名这片他用鲜血捍卫的土地,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八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如此精确地考证一位英雄牺牲的时间和地点? 因为历史细节的准确性关系到对英雄的尊重和纪念。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在2025年8月中旬正式开展,展览重点 再现了东北抗联14年浴血奋战史。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参观展览时动情地说:“ 吉林是爷爷杨靖宇战斗过的地方。如今,这片用先辈们热血铸就的土地已经焕然一新。”
展览中展出了一沓“旧报纸”——《救国时报》报纸复印件。 该报于1935年由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旨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发动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
“报纸中有不少报道记录下东北抗联战士英勇奋战的事迹,透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他们在白山松水间救国的不屈身影。”马继志感慨道。 这些报道既是历史见证,也是精神传承。
新史料的发现 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黑龙江省档案馆 计划将这份档案的复制件送往全国各地纪念馆进行巡回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专家表示, 这份档案的发现只是开始,相信随着更多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还会有更多关于东北抗联的历史细节被揭开。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如今行驶在吉林靖宇县, 城市街道整齐,人民生活安宁。这片被英雄鲜血浇灌的土地已经焕然一新,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靖宇县杨靖宇将军的雕像
档案馆里那份泛黄的日伪档案,静静地诉说着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那个悲壮的时刻。而杨靖宇将军随身携带的毛瑟手枪、柯尔特手枪、6660圆现金、笔记本和表, 如今已成为永恒的精神符号。
白山黑水间,英雄从未离去。 他的精神如同那片高程490米的土地,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屹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这份新发现的史料, 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更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信息来源:
杨靖宇将军牺牲确切时间地点得以确认——新华社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杨靖宇,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大河网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发布于:安徽省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